►利津县
| 产业介绍 |
利津县县域内土地资源广阔,可利用土地190多万亩,耕地面积80余万亩,突出黄河口滩羊、蔬菜、水稻等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全链发展。2020年播种面积共计99.62万亩,总产量达34.69万吨。水产养殖面积21.51万亩,其中精养池塘5.84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8万吨。
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75家,其中市级园区32家。重点扶持智联农创现代农业示范园、黄河口滩羊产业园、5G数字水稻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全县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共有609家,备案的家庭农场有368家,其中省级10家、市级47家、县级21家。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809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4家、市级27家、县级8家。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90家,其中省级9家,市级47家,县级34家。省级新六产示范主体3家,省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2家。全县种植业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93个、绿色20个、有机2个,基地面积17.3万亩。水产业累计认定无公害产品9个。全县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7个,市级6个。渔业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4家、国家级1家。全县打造“金河滩”“汀罗农品”两个区域公共品牌,农业经营主体累计注册商标500余件,打造有“一大早”中国驰名商标5个(涉农4个);“黄河口”棉花良种、“鹤宝”乳业等7个涉农省级名牌产品(全县17个); “鹤宝” 等5个涉农省级著名商标(全县8个),“临合蜜”甜瓜、“綦家嘴”葡萄等市级十大名优农产品,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7个。
| 激励政策 |
| 承接载体 |
智联农创现代农业示范园是一座集绿色有机果蔬的种植、销售、展示、体验、培训和企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着力打造种植标准化、监管智慧化、管理组织化、营销品牌化、服务融合化的现代化农业智慧园区和综合性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园区总占地面积 1200 亩,共规划建设智慧大棚 117 栋,园区按照“两区两中心”规划,建设数字中心、创新中心、展示区、生产运营区,打造了智慧农业数字中心和绿色生产车间,形成了种植标准化、监管智慧化、管理组织化、营销品牌化、服务融合化的“五化”园区。
黄河口滩羊产业园于2019年5月完成立项,2019年8月底开工建设,于2020年11月竣工投入使用。全部建成后,可实现肉羊存栏量40万只,年出栏量100万只以上,销售额20亿元以上,利税3.2亿元,将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的肉羊标准化养殖园,直接入园养殖户300余户,辐射带动周边肉羊养殖户1000余户,实现就业5600人,有力推动全县肉羊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园按照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规划建设,计划总投资28.6亿元,引进12个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其中,标准化养殖基地总投资3.6亿元,占地面积4200亩,主要规划建设功能型防疫绿化隔离带,5G智慧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综合交易中心,基础母羊繁育区、标准化肉羊育肥区、无害化处理区、入园暂养区、多功能型绿地区,形成“一带、两心、五区”总体发展布局。
►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中心
| 产业介绍 |
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前身为成立于1956年国营黄河农场,辖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14.8万亩,落地了正大集团、通威集团两个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等大院大所分支机构,培育了生猪、大虾、水稻主导产业,走上了一条科技引领、人才强区的道路。2018年以来,相继获批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数字经济园区,承担着全市沿海盐碱地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任务。
盐碱地农业成果加快转化。种子研发取得重要进展。中科发928水稻新品种引种试验获得成功,亩产1320斤,较本地主栽品种增产15%以上;自主培育的盐黄稻6号达到审定标准;中紫1-4号高营养水稻适应性种植亩产650公斤,营养成分比普通水稻获得成功。扩繁小黑麦400亩。自主培育的乔柽1号获得植物新品种,已用于东八路湿地修复。盐碱地栽培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在10‰左右的盐碱地原土上设施种植西红柿,一年两茬,亩产达10000斤,营养指标较良田西红柿提高20%以上。利用罗锡文院士2BDH-11型同步施肥旱直播机种植水稻2.34万亩,节水约20%。示范区已建成东营单片面积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水稻绿色种植基地,面积6万亩。
主导产业链条持续拉伸。生猪产业。建设正大30万头生猪养殖、18万吨饲料加工、50万头生猪屠宰、2万吨食品加工项目,构建了生猪全产业链。建设工厂化肉鸡养殖基地2个,年出栏肉鸡500万羽。大虾产业。规划建设4万亩工业化水产养殖集聚区,设立全市首支海洋产业基金,落地建设正大万吨虾产业链、通威渔光一体生态园、牧渔归陆上海洋牧场、阔海智慧养殖等项目,投产后实现年产大虾2万吨,打造东营市沿海乡村振兴样板区、海洋产业发展新高地。建设5000亩黄河口大闸蟹产业示范园,是全市建成最早、单片面积最大、设施配套最完善的大闸蟹养殖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场,亩产突破130公斤。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示范区的创新发展,已将其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纳入《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作为东营市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度重点任务全力推动。目前,委托中科院专家编制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以“三角洲生态农业”为主题,兼顾陆海统筹、生态保护,突出盐碱地、河海陆交汇、湿地三个特点,规划布局以农业示范区为核心区,周边村镇为示范区,东营市沿海盐碱地区域为辐射区,努力打造沿海盐碱地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 激励政策 |
| 承接载体 |
中国科学院盐碱地农业示范园是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围绕黄河流域盐碱地农业、种养循环农业、智慧农业开展系统研究,打造的盐碱地农业科技成果示范、转化、创业综合体,占地面积3000亩,总投资1600万元,建设种养植设施41个。目前,已建成34个高效种植设施,在盐分含量9‰以上的原土上开展了西红柿、冬枣、秋月梨、鲜食葡萄试验,其中高盐栽培西红柿较低盐栽培的西红柿相比果实中7个指标均提高,如蛋白质提高97%,维生素C提高44%,柠檬酸提高130%,产品深受大家欢迎。建成4个健康养殖设施,引进湖羊品种,选育黄河口碱地白羊新品种。配套建设2栋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盐碱地西红柿种植等成套技术受到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的关注,成果开始转化。4800平方米现代化玻璃温室完成规划设计,5月份开工建设,8月份投入使用。示范园已成为中科院先导专项“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试验示范基地,主要开展不同含盐量适应性牧草新品种引进和试验、盐碱地牧草种植配套技术、草产品制造储备和营养配方、高档肉羊新品中培育、健康饲养、养殖粪污处理、循环及利用等课题研究,打造盐碱地草-特-羊高产优质种养循环模式示范,有望解决传统盐碱地农业存在低质低效、投入高、治理难等问题,大力发展高质、高效、高值农业,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对全国盐碱地农业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黄河口农旅小镇项目核心区位于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服务区,正在规划科创空间、温泉旅游两个片区。科创空间项目,占地面积156亩,布局单体建筑9栋,建筑面积27500平方米,总投资1.85亿元。项目内部为水景区,围湖建设单体建筑,营造亲水观景空间。项目建设融入文化、科技元素,采用绿色节能材料、技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技文化创意空间。黄河口温泉旅游项目,占地面积254亩,总投资5亿元,主要建设温泉酒店、园林景观及商业配套、温泉旅游度假区及相关配套设施。
►垦利区
| 产业介绍 |
垦利区土地面积 350 万亩,其中农用地 173 万亩,建设用地 38 万亩,未利用土地面积 138 万亩,突出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莲藕、海参等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全链发展。粮食种植面积84万亩,黄河口大闸蟹养殖面积6万亩(标准化养殖面积3万亩),海参养殖8万亩。全区农业龙头企业54家,农民合作社723家,家庭农场590家,农村土地流转规模41.09万亩,流转率59.16%。全区共认定市级以上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家。全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40家,联合社12家,发展家庭农场576个。农产品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共登记地理标志农产品11个,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入选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品牌,黄河口大闸蟹入选中国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26.12亿元,山东省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8个。全区“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81个,面积32万亩。全区农产品注册商标92个,“三品一标”农产品总量达到181个。
| 激励政策 |
| 承接载体 |
黄河口现代高效农业科技产业融合示范产业园是由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打造的重点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品牌推广方面的项目。依托永安镇二十八村水稻产业核心园区和稻田画景区,将其打造成为以主导产业引领,科技创新支撑,生态绿色循环,特色产业聚集,文旅研学辅助,风情驿站孵化为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黄河口现代高效农业科技产业融合示范产业园区,黄河口大米品牌形象展示、宣传推介窗口,树立黄河口大米品牌良好形象,将其打造成为大米行业领域高端知名品牌。项目计划投资500万元,建设期为2021年-2022年。目前正在进行园区整体规划,园区功能设施提升。
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园是东营市惠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立足黄河口大闸蟹始源地,整合大闸蟹文化及市场资源,投资上亿元建设黄河口大闸蟹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投资2亿元,集产、学、研于一体。重点实施产业综合体、技术研究院、旅游休闲屋、亲子体验区、预处理中心、科研池塘等六大板块,建设内容包括产业研究院、综合体、休闲屋、电商交易中心等,辐射3万亩标准化养殖池塘,服务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发展。目前,发展大闸蟹专业合作社8家,社员200余户,年人均增收3000元。实施互联网+品牌战略,入驻天猫、京东等40余个知名电商平台,进行品牌塑造和电商营销,目前黄河口大闸蟹品牌价值达到26.12亿元。
高端蛋白食品产业园,华丰路以东、宝丰路以西、广兴路以南、泰兴路以北,占地约1600亩,重点依托山东万得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周边企业和闲置空地进行建设,计划总投资30亿元,全力打造植物蛋白全产业深加工链条,并向植物肉、功能食品等领域延伸布局。计划投资8.3亿元的大豆拉丝蛋白、植物蛋白、大豆异黄酮等4个项目正在建设或筹备开工。
智慧渔业产业园区位于核心城镇规划区的北侧,东至丰海路,西至河海路,北至永定路,南至红光大道,总规划面积6000亩。2008年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了全国集中连片面积最大、标准最高、配套最完善的海参养殖区,经过13年运行,区内设施、堤坝老化,养殖模式相对落后,已不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示范区立足于现有设施条件和养殖基础,以一产再升级为目标,申请债券资金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的方式规划6千亩土地,建设一流的智慧渔业产业园区。通过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先进水产企业对接,在园区内建设合作社区块、智慧养殖示范区块、孵化区块、种业区块。
海洋经济产业园,海洋经济产业园是海洋强市强区的重要载体,园区规划面积15.3平方公里,东至河海路、西至东八路、南至永丰河、北至红光大道。其中,园区近期规划范围为东九路北延线以东,规划面积5.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冷链仓储物流、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产业,全力打造环渤海地区一流、国内领先的海洋经济产业园。园区已引进东营海跃水产科技有限公司1200吨/年海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山东景明海洋科技有限公司5000吨/年黄河口名优水产品加工项目、山东陆海蓝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甲壳素下游产品(保健食品)开发及产业化项目。
►河口区
| 产业介绍 |
河口区土地总面积340万亩,未利用地151万亩,是全省土地储备面积最大的平原大区;海岸线绵延长达214公里,占东营市海岸线的一半以上,海域面积达2260平方公里,河口百万亩生态渔业区是全国单片面积最大的养殖区。区内有华春渔业、通和科技、黄三角科技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年产对虾、海参、贝类等水产品9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引进了江西正邦、新加坡澳亚、北欧富友联合等行业龙头企业,建成三大万头奶牛牧场、百万头生猪养殖场和国内单体日处理能力最大的高端乳制品加工厂,落户全国首家奶牛优秀种质创新平台,创建为全市首个国家级畜牧大县和“全国奶业大县”;与齐鲁交通集团、山东水发集团合作,实施“天下果仓·黄河果园”、2万吨/年工厂化鹿茸菇生产等项目,形成了生态渔业、现代畜牧、绿色种植三大优势产业。
| 激励政策 |
| 承接载体 |
黄河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园成立于2002年8月,是东营市首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园区占地面积99.8亩,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设有创享驿站、创客加油站、青春能量馆、企业服务中心、创客孵化中心、路演中心、创客休闲中心、创客书吧、创客餐厅等设施,引进山东理工大学黄河三角洲研究院等创新服务机构,形成了涵盖办公、研发、培训、住宿、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创业孵化基地。先后与中科院、中国石油大学、天津大学等3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入园企业提供人才、技术、研发等全方位科技支撑。目前在孵企业60余家,产业涉及石化油服、新材料、新能源、农业科技、文化创意等领域,年纳税额超过3000万元。累计孵化企业300余家,带动就业3000余人,成功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0家、挂牌上市企业9家。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山东省专利园区、山东省重点服务业园区、山东省最佳投资园区、山东省服务名牌、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省级专家服务基地、省级众创空间、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